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宝宝太过依赖妈妈的影响

宝宝太过依赖妈妈的影响

来源:幼儿育    阅读: 8.2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家孩子七岁,上一年级。孩子对我特别依赖,也跟我最亲,有时候还挺得意的,满享受这种被娃依赖的感觉。可是孩子爸爸老有意见,说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两个人经常为这事儿争执,很是头疼,宝宝对妈妈特别依赖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么?

孩子太过于依赖妈妈,确实会对正常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依赖程度超过一个合理尺度的话,还会对妈妈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伤害。而妈妈的“身体状态”与“精神状态”是否健康且良性,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智发育、安全感建立、社会交往及多向度的良性成长。

1、过度依赖是对妈妈的蚕食

《长生殿·刺逆》说,“又因爱恋段夫人,酒色过度,不但弄得孤家身子疲软,连双目都不见了。”

何为“过度”?就是字面意思:超过限度。

何为“依赖”?也是字面意思:靠着缠着。就像正常人常年累月一直拄个拐杖,突然把拐杖给扔了,他就不会走路了一样的道理。依赖还有个民间俗称,叫“上瘾”。吸毒会上瘾,抽烟会上瘾,喝酒会上瘾……但凡跟“上瘾”扯上干系的,就没一桩是好事儿。宝宝过度依赖妈妈,亦同此理。

第一,蚕食妈妈的健康

有一种旱蛙,产卵时候会找个阴湿的树洞。待卵孵化后,为怕被伤害,蛙妈妈会把一个一个的小小蛙背在背上,然后一趟一趟地爬上树,从这根枝条到那个枝条找啊找,找到树叶卷成一个小螺号形状的那种,再把小小蛙给放进去。这下倒是不怕外来伤害了,喝水有螺号树叶中的存水,可是吃什么呢?蛙妈妈就开始产卵,在这个螺号树叶中产几个卵给小小蛙吃,再找到另一个螺号树叶继续产卵给小小蛙吃。吃完了就再产卵,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等小小蛙终于长大成小蛙了,能够自己出行、觅食、独立了,蛙妈妈的身体健康透支已经相当严重,干瘪得接近于一张纸片儿了,然后……再没然后了,死了。

孩子的过度依赖,同样会导致妈妈的身体健康被严重透支。上了一天班或做了一天家务,累了个半死,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原本好好大睡一觉第二天清晨起来照样满血复活、活蹦乱跳。可是孩子粘人啊,自己不肯睡,得家人哄着才睡;别人哄着不行,还得妈妈亲自哄才行——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些也还算正常罢。

可是,若孩子是和妈妈同睡一张床,境况就大为不妙。小孩子生理机能好,半夜醒上个十次八次也没关系,醒了后一秒立即能进入深睡眠。大人不行,醒了之后三五十分钟睡不着是常事,更甚者,睁眼到天亮也是有的。

如此这般,孩子吃饭要妈妈喂或陪,玩耍、睡觉、做作业等等事无巨细都要妈妈才肯,无形中就会一点点透支妈妈的身体健康。这种透支一天两天之内是看不见的,但长期下去后果就比较严重了,就像银行有一笔百万存款,每天被花掉千儿八百的看不出什么,但长期只取不存的下去,帐户终究是会被耗空的。

针对性策略:孩子过度依赖妈妈,根子不在孩子,而在妈妈自己。安全感和被爱感过度匮乏的妈妈通常会下意识把孩子养得对自己百分百“忠诚”。所以,从根子上使双方得益的策略,是妈妈先完成自己人格独立的心理建设——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自然人,其次是妻子,第三才是母亲。“女人”附加属性的重要性、顺序性摆正了,家庭关系中所涉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也就顺溜儿了。

宝宝太过依赖妈妈的影响

第二,蚕食妈妈的精气神儿

亲爱的,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蚕宝宝吃桑叶时候的状况?

我们小时候或者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大多都有过养蚕的体验。蚕宝宝白胖胖的小身子一蠕一蠕的、小嘴巴一噌一噌,也没见它怎么麻溜儿地下嘴,可是新鲜娇嫩的桑叶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迅疾消失。这是在光线相对阴暗的蚕房隔半米之外远观时候的状况,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简直可爱得不要不要,对吧?

可是亲爱的,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时分静静听过蚕吃桑叶的声音?沙啦、沙啦、沙啦……沙啦,单调、单调、周而复始。听得久了,发根会莫名竖起来、浑身会莫名起栗子疙瘩,会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那样真切地吞没整个人,就仿佛,那沙啦沙啦沙啦单调地咬嚼声是某个不知名的东西正在蚕食自己的灵魂一样。

孩子对妈妈的过度依赖,会像蚕宝宝吃桑叶的声音那样,痕迹全无却时时刻刻正在进行蚕食妈妈的“精气神儿”。

正如前文所强调的,一个女人,其附加身份属性的顺位,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自然人,其次是妻子,第三才是母亲。而孩子的过度依赖,便是对妈妈精神边界不着痕迹、永无止境的入侵,使妈妈不知不觉间丧失了社会自然人的精神属性、丧失了身为妻子的精神属性。妈妈精神属性的第一顺位被孩子光明正大的占据,而且孩子成了妈妈精神领域的唯一,这就相当可怕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随着他个体生命属性的自然觉醒与自我独立性的需求,亲子关系的扭曲、决裂或歧形,倚马可待哦。

针对性策略:母亲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是彼此不累。这个不累,既包括两个人各自身体状态的舒展和不累,也包括两个人各自精神状态的舒展和不累。母亲和孩子,最美的状态是“两棵肩并肩的树”,唯一区别是一棵树大些、一棵树小些。大树需要自我成长,小树需要加速成长。大树所能做的,是在小树有被狂风折断危险时候护住他。除此而外,大树做好自己就成啦,大树越是顶天立地,小树就越有榜样可以崇拜和模仿。至于小树生了几只小虫子、淋了几场雨什么的,都无甚干系,小树自己会消解的啦。只要大树榜样在侧,就是永续的力量;只要阳光、水份和营养充足,自然会良性成长。

2、过度依赖是对孩子的囚禁

孩子的过度依赖往往与家庭教育环境及养育模式密不可分。

家长过份宠爱、过份照顾、过份包办,就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一个“废物”或“宠物”,离了妈妈就啥也不会、啥也不行。长此以往,不只会丧失独立能力的培养机会,而且性格会越来越扭曲,脾气越来越大、人越来越任性、欲望越来越难以被满足。“特权”惯了啊,所以随之而生便是过度懒惰、过度自卑。

第一,截断了社会交往

《西游记》咱都看了千儿百八回。孙哥儿金箍棒一晃,在地上划了个金光闪闪的圈儿把唐先生给装进去,可挡妖精,可保安康,一举数得的“神圈”啊。你说唐先生乖乖呆在里头不好么?又不是让他一辈子呆里头不出来,只不过是呆到孙哥儿回来就可以了。可是他不,非要自个跑出来,结果呢?结果不是被妖精抓住要蒸要煮,就是被妖精抓住要亲要娶……啧啧,连高僧如唐先生,都不乐意被一个“圈”关住哪怕一小会儿,尽管这圈金光闪闪要卖相有卖相、要神性有神性的。

正如同孩子对妈妈的过度依赖也是一种画地为牢式的“圈禁”一样,只要是变相的“囚禁”,应当是谁都不喜欢的——可为什么孩子乐在其中呢?

因为这个圈有“安全感”。当或美丽或老弱的妖精们轮番登场时候,唐僧的个人展现欲和自我判断力战胜了对“安全感”的需求,他就自个跑出来了(其实他心里还有个更隐蔽、更底线的“安全圈”呢:反正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强赋能徒弟在哟)。想想看,被徒弟顺手划个“圈”关起来才能得安全,自个得有多无能啊?唐僧当然选择自己“逃”出来。

可是孩子呢?孩子年龄还小,个人展现欲及自我判断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战胜生物本能对“安全感”的需求——尽管对妈妈的过度依赖所营造出来的“安全感”具有较极大欺骗性和较强虚假性,但孩子没这意识啊,他当然乐在其中了。于是从吃喝拉撒生活琐碎事到探亲访友上学等社会交往事,全都坐等妈妈包办或出头。

于是,由于过度依赖而导致的“过度懒惰”自然而然顺应衍生。如果“过度依赖”这个词背后所隐藏的生活独立能力丧失、精神独立能力丧失、责任感和担当能力丧失等还不能够使家长们遽然警醒的话,那么“过度懒惰”这个词背后明晃晃的直接后果,还有必要再听我瞎叨叨么?

针对性策略:“社会交往”是孩子生命成长中最无可回避、最最重要的一课。一个人要能够较为顺遂、较有质量的生活,与另一个群体、个体之间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几乎占90%以上的决定性。妈妈将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生理上的脐带就被剪断了;而过度依赖是“心理脐带”还没有被断开的症状。如何断开?一是请其他家人多与孩子在一起,多互动多交流多陪伴;二是多带孩子走亲访友;三是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深度交往。

第二,截断了成长可能

方型西瓜,早些年大家都很新奇,如今早已见怪不怪了。甚至连专门生产各种瓜果培育模具的厂家都不只三五家了。不过是在西瓜小时候将特制方形模具给套上,然后长啊长的,就长成了人们想要的方形了。当然,除了方形西瓜,还有形状是佛像的梨、五角星形的黄瓜、骷髅头形状的南瓜等等,这些模具可以将任何种类的水果“塑形”成为人们想要的任何奇怪样子。

换个角度来解释方形西瓜这事儿,无非就是截断西瓜长成其他形状的可能性,只允许它长成人们想要的方形。

同理,孩子与妈妈之间形成的过度依赖关系,就是一个看不见但却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方形模具”。“方形模具”会截断孩子成长为其他任何样子的可能性,即多向度成长的可能性。孩子只能一天天在这个“方形模具”的“无形规范”下生活。日子久了,就像乌龟或蜗牛背着的沉重的壳一样,这个“方形模具”也将会是孩子的壳。背着背着就习惯了,兴许一辈子就卸不下来了。

这个无形的“壳”卸不下来的话,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成年巨婴。

“成年巨婴”们都不是故意要当“巨婴”的,他们只是不知道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叫做“巨婴”罢了。他们只是习惯了有“壳”的生活,也只有在“壳”里他们才能够自在生活。一旦原本的那个“壳”突然没了,他们就会像刚出壳的小鸡仔似的赶紧认第一眼看见的任何生物为妈妈,本能地再为自己创造一个“壳”。为什么就不能扔掉壳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快活地奔跑呢?因为不敢,没试过,统统没度过,所以太担心了,没了“壳”的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感和无所适从感——用四个字来总结这种心理状况:过度自卑!

针对性策略:由于过度依赖而过度自卑的心理认知一旦形成,是很难矫正的。这种认知偏差的人是从骨子里相信“我不行”“我懦弱无能”“我什么都做不好”等等,这还算好的。有些过度自卑的孩子性格很可能走另一个极端,自己不行但是会嫉妒一切比他行的人,尤其是身边很近的人,比如同学或舍友之类。这种性格若然已经有了苗头该怎么办呢?第一是尽快帮孩子找到他最感兴趣的事,然后大加鼓励,使他的心态与兴趣尽快而不生焦虑的转移;第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他力所能及的事儿,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点难度,等他做成了,就赶紧真诚地给予肯定,如此循环;第三当然是阅读疗愈啦,挑选一些弱者奋斗史等方面书籍,最好由爸爸亲自给孩子讲,男性力量中的张扬、外放与自信,是能够彻底激发“阅读”这道药方子全部药性的奇妙药引子。

总结:宝宝太过依赖妈妈,是对双方的极大伤害。小孩子依赖妈妈或爸爸是天性没错,但一定要掌控好合理尺度。何为“合理尺度”?即“亲密有间”的界限感,亲子双方别深度侵犯双方的身体区域或心理区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