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仅仅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让爱“流通”……

仅仅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让爱“流通”……

来源:幼儿育    阅读: 8.7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西方人的脑子里,基本上没有“孝”这个概念。父母尽完抚养责任,就够了,既可以不继续付出,也不指望有过多回报。他们大概会奇怪,父母怎么会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要求呢?干嘛孩子一点没做到,自己就伤心,大家也说孩子有道德问题?难道父母就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的能力吗?父母的幸福和快乐都要依赖孩子来施舍吗?难道孩子听从内心的意愿、追求自己的梦想,就是对父母的背叛吗?

仅仅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让爱“流通”……

在全球一体的时代,我们对这样的想法,丝毫也不陌生。

可问题是,这些都是西方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我们的退休、养老、医疗等制度都还不够健全,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老一代人仍然在用传统的观念对后代有所指望。我们可以用美国最新款的手机、吃进口食品、看国际大片、在500强企业上班,但是我们多数家庭的道德伦理观念依旧是比较东方的、比较传统的。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每一代人的观念都更富动态,都在变化中。在年轻人心中,宗族和孝道观念想必更加淡漠;而新一代的父母对孝道的理解大概也有变化,跟老一代人也有不同。所以我想,更关键的,是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间观念上的协调。年轻人有时觉得自己的观念是更先进的、更科学的,但是在这个事情上,如果协调不好,不顾及上一代人的想法,那么,越是先进的大概就越是不妥的。

仅仅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让爱“流通”…… 第2张

我们所理解的“孝”,是真正的“孝”吗?

现代人对孝道的误解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样,都对孝顺的“顺”字难以认同。其实,如果认真学习经典,就会发现真正的孝道是被误解了。

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原本是非常有民主精神的。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曾子问:“儿子绝对听从父母的命令和意见,是不是孝道呢?”孔子的回答很情绪化:“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孔子大概对这种误解感到很不安,于是做了系统的回答:“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假如父母或领导有了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接着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 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只有坚持正确的事情,指出父母不对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不过,给父母提意见要讲究方法,要有尊重的前提,要顾及到父母的面子。态度好,方法对,意见才更容易被接受。

此外,在《荀子·子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也就是说,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是超越对君主和长辈的顺从的。

可见,早期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是讲原则、讲民主的,而非等级尊卑主宰一切的思想。这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不过时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提倡。

仅仅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让爱“流通”…… 第3张

色 难

好的态度最能反应真实的孝心

是父母最需要的

对于子女来说

大概也是最难做到的

时刻都保持愉悦的态度,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可能有工作的压力、有孩子在烦我们、有种种事情带来的坏情绪;老人跟我们又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有太多需要我们去讲解的东西、对我们又有过多的关心询问和建议;而老人自己心里可能也积攒了各种负面情绪。总之,这些碰撞到一起,就成了“色难”。最后,当惹得父母不开心时,我们还觉得很冤枉 ——我们并非没有孝心啊!

我现在跟父母常在一起,对此深有体会。有时说话急一点、语调高一点,本是好意,妈妈就不高兴了。我当时会在心里抱怨,怎么那么敏感呀?

过后慢慢反思,我总结,要把老人和孩子同等看待。

人到老年,就变得更情绪化,不像上班时那样理性,看问题也很容易片面,因此很多想法都不一定对;赋闲在家,老人会很重视别人是否尊重自己,因为老人更需要从他人的认可中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健康问题也常是影响老人情绪的一个因素;再就是孤独的问题,他们可能也有很多朋友,但是有些事情他们不会跟朋友去讲, 跟儿女讲又怕孩子担忧……

早就听说过“老小孩”的说法,但是从来没当真。我想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父母都很有能力,还在做很多事情,看起来也很健康,所以,我们始终把他们当作跟我们一样的成年人在看待。我们很少意识到,不知不觉,父母变成了需要我们去哄的老人。

想一想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吧。

我们努力用小孩能理解的方式去讲话,努力保持积极的情绪,我们对孩子可以一再忍耐、压制自己的不耐烦……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是个孩子。而对于父母,我们可能并没有用另外的标准,只把他们还当成理性的成年人。

我们跟孩子常说 “妈妈爱你!”,但我们跟父母却很少说“妈妈,我爱你!”。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很多时候,不要针对事情的对错,而是要针对他的情绪。

老人和孩子一样,不需要别的,需要的就是更多的爱。老人自我调整情绪的能力是会退化的,老人是容易悲观的,需要更多的爱补充进来。给他好的情绪,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让他感受到你的爱,这是最重要的。

仅仅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让爱“流通”…… 第4张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