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来源:幼儿育    阅读: 6.1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个女孩,小时候,是个吵闹,不安分的孩子。胆子大,敢冒险,很外向,也很聒噪。虽说经常搬家,但她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交到新朋友,她这种充满活力和外向的性格使她在男女生中都很受欢迎。

有个女孩,小时候,是个吵闹,不安分的孩子。胆子大,敢冒险,很外向,也很聒噪。虽说经常搬家,但她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交到新朋友,她这种充满活力和外向的性格使她在男女生中都很受欢迎。

然而,他们又开始搬了一次家,从那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当时就读的学校位于一个极为势力的郊区,她在班上个头最小,年龄最小,还是少数几个戴眼镜的孩子之一。班级上的女孩都比较成熟,个个是小淑女,她们谈论发型和漂亮的衣服。而这位女生一点也不像她们,因此,她们不喜欢她。

她家在那个地方呆了四年,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四年。她每天与邻居的孩子一起上学,但他们都不愿意跟她玩,也不跟她说话。如果她喜欢勇气跟他们说话,他们完全不搭理他,她很快不再做任何尝试了。

一两年之内,她从一个活跃、外向的孩子变成一个拘谨、害羞的孩子。她的父母对此毫不知情,因为她在家里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她变得爱读书了。每天花很多时间读书,看书的时间多到父母都认为太多了。那些势利的孩子做了一件她父母没有做的事情,他们改变了她的人格。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反复遭受欺凌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损害孩子的自尊,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影响人格发展,甚至生命的进程。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2张

2016年9月,英国布拉福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一名年仅11岁的男孩阿萨德(Asad Khan)在新学期开始短短3周后在家中死亡。他在自己房间内上吊自杀,家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遭受学校高年级生的霸凌。

阿萨德本是个快乐的孩子,他喜欢科学,很讨人喜欢而且很害羞,跟其他11岁的孩子一样充满活力、期待上学。之前,他没有跟爸妈说发生了什么事。

阿萨德的爸妈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小孩会遭受霸凌,即使发现他有些反常,也是觉得这是新学校、新学期,阿萨德需要调适一下。

谁知,学校一些16,17岁的大孩子常常霸凌阿萨德。阿萨德吓坏了,不知道自己在该做什么、该向谁寻求帮助。最终,选择了最激烈的手段来反抗。他会自杀也许是想获得关注、或者单纯只是受够了。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3张

育儿专家Dr. Michele Borba博士表示,令人不安的是,孩子们并不总会告诉我们,他们身上遭遇的一切,包括校园暴力。我花了很多时间与长期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们沟通,“你为什么不去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他们的回复是这样的:

“我告诉我的妈妈。她不相信我。”

“我试图告诉,但我觉得很丢脸,说不出口。”

“如果我告诉我的爸爸,他只会大吼大叫,让情况变得更糟。”

“何苦呢?我妈妈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耽误她的工作。”

“你在开玩笑吧?我父亲不希望我在学校里是个窝囊废。”

很多家长,包括学校老师也会认为“孩子间的打闹很正常。”或“男子汉大丈夫,吃点亏能坚强一点。”

孩子们长期的情感压抑,孤独,焦虑及缺乏自信的表现,可能正是他们正遭受校园暴力的警告信号。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4张

什么是“校园暴力”?

在我国,什么是“校园暴力”,至今没有明确界定。很多人认为,校园里的语言侮辱或同学间的外号、口头禅,只是玩笑,不算暴力,只有动了刀子、棍子,有严重的攻击行为才是真正的暴力。老师对学生语言上的不妥当,也会被认为只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暴力。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5张

出现这种迹象,孩子可能已遭到校园暴力!

无法解释和经常性物理标志:割伤,瘀伤和擦伤;如果孩子大热天常穿长袖,可能是想遮掩。

个人物品经常丢失、破损。

如厕习惯改变,非得回家才上厕所,因为学校的厕所可能已经成为了施暴场所。

时常沮丧,有自我伤害倾向。

装病请假,不愿上学。

出现失眠、噩梦等睡眠问题。

开始欺负兄弟姐妹或更小的孩子。受校园暴力的孩子有时会转换角色,变为施暴者。

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什么年龄段?

依据艾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校园暴力施暴者的身心状态属于青春期(12-18岁),所对应的特点是:自我同一性对应角色混乱,危机便是个人角色的混乱。

艾里克森曾用此危机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青少年们在这一阶段,开始自我认识和探索,建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当他感觉到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阻碍,或者被剥夺了权力,他就会很奋力地反抗,通常我们又称作“叛逆期”。

跟男孩打架经常一对一“单挑”不同,女孩子之间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群”对“一个”。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6张

至于被施暴者,由于需求被长期忽视,因此在遭遇欺凌时,往往不敢反抗或者求助于大人,又或者认为求助于大人没有用甚至会换来“你怎么这么没用”的责骂,最终选择了逆来顺受,使得施暴者的行为变本加厉。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对校园暴力的助长!

中国政法大学一位专家曾经在媒体上指出,中国校园暴力的受害人大多以沉默应对,报警的受害人很少,这和校方往往“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有关。“如果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与校外青少年之间的暴力行为被校方知晓,程度较轻、估计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校方通常也只是批评教育。”

很多学生在学校遇到校园暴力很少告诉老师,老师管就是叫家长,而很多家长又是那个样子,老师就不管了。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7张

校园暴力对双方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被施暴的一方,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和以后的发展可能有很大影响。

西方国家比较多地使用恢复性司法,简单理解就是鼓励犯罪人为其行为之后果承担责任、表达痛悔的心情并修复伤害。如双方可以组织面对面交谈,被害人可以提问“你为什么选择打我”,因为他被打的时候可能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对他可能是一种必须要走出来的心理阴影。

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需要心理辅导。对于被施暴者来说他们可能面对一生的噩梦。在他们青春年少、花样年华的时候,而且心理不太成熟,如果被施暴,他们对人性、对社会可能会失望,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人际关系交往。也有的被施暴者,会产生反社会人格,去报复同学和社会。

而对于施暴者来说,由于他们觉得暴力能解决问题,而且不用受到特别重的惩罚,所以他们以后更加倾向于用暴力行为,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和成人期的成长都有莫大的伤害。

小心,“校园暴力”正在改变着你家孩子的人格 第8张

著名心理咨询师袁荣亲认为:“从心理层面上来说,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其实都属于同一类人。他们往往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长期被忽视,并最终在行为上走向了两个极端。前者极端跋扈,后者极端怯懦。很多施暴者,可能最初也是被施暴对象,最终在从众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驱使之下,转变成了施暴者。”

不少校园暴力的个案,其中不少都是同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不好而引发。然而,孩子人际交往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亲子教育专家胡嘉建议,孩子3岁之前,如果跟同龄的孩子发生冲突,在没有造成大的伤害的情况下,大人不用马上干预。

因为冲突的过程,是孩子学习的过程,父母如果不让冲突发生,孩子便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冲突过后,父母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此类冲突,才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科学过程。

其次,要和孩子、老师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一旦孩子的身上,出现校园暴力的预示性的行为,必须要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当孩子遇到校园暴力时,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便是找老师。

根据胡嘉的经验,如果遇到一个对学生缺乏控制力和化解校园暴力技巧的老师,将孩子身上遭受的校园暴力告诉老师,暴力不仅得不到遏制,还有可能因此变本加厉。

相较之下,父母陪伴上学,受害学生父母找施暴者正面谈话,要比找老师更有效。如果谈话不起作用,可以找施暴者的父母进行友好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当以上措施都不起作用,再找学校用校规来解决问题。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